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吉他诞生于1840年,得益于安东尼奥·迪·托雷斯·胡拉多(Antonio de Torres Jurado)对这件拨弦乐器所作的革新,在伊莎贝尔二世(Isabel II)统治期间,西班牙吉他就已经定型了。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曾经在十六世纪风靡一时的吉他又一次席卷欧洲大陆,成为音乐新宠。舒伯特、朱利亚尼、帕格尼尼和费尔南多·索尔(Fernando Sor)都曾为作为音乐会演奏用的吉他曲目添彩增色。
到后来,弗朗西丝科·塔雷加(Fransisco Tarrega)、萨尔瓦多·巴卡里塞(Salvador Bacarisse)、马里奥·卡斯特努弗—泰戴斯科(Mario Castelnuovo-Tedesco),以及这次附片中的三位作曲家的作品才真正奠定了吉他中的经典保留曲目。
首次演奏附片中介绍的三首协奏曲的都是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罗德里戈的由Regino Sainz de la Maza首演,庞塞(Manuel Maria Ponse)和维拉-罗勃斯(Heitor Villa-Lobos)的则由安德列·塞戈维亚首演。这两位演奏家都试图通过与交响乐队之间的对话来探索吉他声响与音色的极限。本来看似毫无可能的天堑随着一位作曲家的作品变为通途,这就是罗德里戈著名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西班牙作曲家罗德里戈1902年出生,三岁时双目失明,1927年起他跟随保罗·杜卡斯学习,1939年继续在巴黎求学时写成这部作品。他为人和善:拉威尔、普朗克、奥涅格以及西班牙老乡法雅和当时激进派代表人物Mompou都是他的朋友。在回到巴黎,创作出他最伟大的作品之前,罗德里戈曾到西班牙作了短暂停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坚定了他回到故土的决心,而西班牙也给了作曲家应有的回报。《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于1940年11月9号在巴塞罗那首演,获得辉煌的成功,自此以后,他的创作生涯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丰收时期。罗德里戈本人曾经形象客观地描述过这部作品,以下便是其节选: “要给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环境引进协奏曲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出类拔萃的独奏演奏家还不具备成为技艺超群的演奏大师的条件:他们还应在合奏中锻炼自己,以使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协奏曲的诞生正是出于这种目的,通过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直接对比,从而大幅提高独奏乐器的功效和演奏难度。这一理念也同样适用于吉他。陡然提高的难度为演奏带来诸多不同寻常的难题。而Regino Sainzb de la Maza,即便无法彻底解决这些难点,也已演奏得得心应手了。怪罪这部协奏曲缺乏力量是不公正的,坐等宏伟气势的乐段也只是徒劳:两者仅会导致对协奏曲概念错误的认识和对创作意图的违背。协奏曲的魅力应在于乐曲的轻盈和强度对比之美。” 罗德里戈在《阿兰胡埃斯协奏曲》中取得的技巧和曲式两方面的巨大成功为当代吉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波助澜的模范作用。在南美,也由此出现了另一位吉他作曲大师,他就是墨西哥作曲家马努尔·玛利亚·庞塞(1886—1948)。 十九世纪20年代巴黎的先锋音乐思潮带给马努尔·庞塞的冲击绝不亚于罗德里戈。跟随保罗·杜卡斯学习的经历,以及与当代艺术与音乐大师级人物的接触更是对作曲家形成深远影响。庞塞也藉此跻身欧洲最负盛名的拉丁美洲作曲家之行列。 庞塞的作品不仅数量颇丰,而且大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通晓墨西哥民间音乐传统,反映在作品中便是丰厚饱满的音色,并赋予了音乐交响诗般的空间感。庞塞也是一位精通数件乐器的演奏大师,写出了许多成功的协奏曲,譬如《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和附片中为乐队和吉他所作的《南方协奏曲》。 然而协奏曲的诞生却是一段扑朔迷离的过程。1926年,当庞塞第二次来到西班牙时,他结识了安德列·塞戈维亚,后者建议他写一部吉他协奏曲。庞塞当然热情答应。可是由于塞戈维亚繁忙的旅行演出和作曲家的心生疑虑,协奏曲的创作时断时歇。最终,在马里奥·卡斯特努弗-泰戴斯科的鼓舞下,庞塞才重拾十五年前遭己舍弃的计划。 第二次墨西哥旅行演出之后,塞戈维亚回到蒙特维迪奥的住所,在那里收到了一些作品,其中也包括完成了的《南方协奏曲》。乐曲于1941年在乌拉圭和墨西哥分别得到上演。 十年之后,又一位拉丁美洲作曲家在结合乐队与吉他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功。他就是巴西古典音乐之父维拉-罗勃斯(1887—1959)。罗勃斯1500部作品中的大部分都是为吉他而作,他对吉他的偏好由此也可见一斑。 罗勃斯的作品第一号就是为吉他而写的D调马祖卡,首演于1899年,那时作曲家才18岁。而后他又写了一些往往也是由吉他演奏的小品,直到创作出成名作《民间巴西组曲》(Popular Brazillan Suite)。罗勃斯的创作生涯随着《练习曲集》(Studies)(1924/1929),《序曲集》(1940)和《吉他协奏曲》达到顶峰。这首协奏曲的诞生同样也要归功于安德列·塞戈维亚。伟大的演奏家,也是作曲家的挚友,建议他为自己最喜爱的乐器写一首协奏曲。自从第一次听到罗勃斯的音乐之后,塞戈维亚就被他的独特的乐风牢牢吸引。他因此恳请作曲家题献给自己一部作品,就好像他为扎巴列塔(zabaleta)写了《大键琴协奏曲》(Harp Concerto)那样。 一部革命性的作品就此诞生。乐曲在管弦乐与独奏乐器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而其在严格遵循古典协奏曲格式的同时,又不失维拉-罗勃斯所有作品中脉动着的民间音乐的玲珑。难怪人们会说这首乐曲将“阿兰胡埃斯宫殿里慵懒的喷泉变为亚马逊森林中如蛇行般时隐时现的潺潺溪水”,此时也就不难理解了。 (转载自《音乐爱好者》2001年第11期 鲁道甫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