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序曲》(作品61)是朱利亚尼创作与演奏风格溶为一体的代表作之一。乐谱于1814年在米兰首次出版,全曲分为引子、主题和尾声三大部分。其中主题又分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及展开部,还有主题再现前的C大调过渡部分。
引子部分共十五小节,行板速度。乐曲一开始就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宗教的乐曲风格预示着将要出现宏伟雄壮的气势。因此,第一小节的演奏至关重要。尤其是第一句,要果断地奏出f这个强音,使之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演奏前四小节,最好靠近琴马,这样音色就会明亮,也更符合原曲的内容。接着进行到柔合而富有诗意的第五、六、七小节。所以演奏这三小节最好移到指板。通过它们的过渡,引子部分开始掀起一个高潮,即第八——十一小节,每小节的后两拍都以和声音程的下行模进,使得内容丰富而有变化,仿佛大海中不断涌起的波浪。演奏这部分也宜靠近琴马,要注意第十、十一小节的两个“渐强”记号。最后引子在高昂的气氛中以饱满的和声结束。
而后,乐曲转入A大调,速度也变为快板。在这大篇幅的第二部分中,既有欢快明朗、气势磅礴的主题,又有华彩段落的展开,使得旋律跌荡起伏,令人荡气回肠。而气势宏大的内容仿佛深入到吉他的心脏,把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地分析第二部分。
从第十六——二十三小节是主题的第一部分,由弱到强,宛如蜻蜓点水般轻巧。接下来的两小节是持续和弦的延伸,要注意低音部分的靠弦奏法,最后两小节的连音要奏得流畅、有力而富有弹性。然后从第二十四——四十三小节是主题的第二部分。前四小节的演奏要注意每小节第一拍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的强弱对比,要注意濒奏得有精神。接下来的两小节则是曲作家在高音区域的心灵震颤,所以这两小节一定要用“心”去演奏,特别是小字3组的d要在瞬间用自如的揉弦加以表现。第三十——三十五小节是主题第二部分的重复再现。从第三十六小节起,乐曲进入一个痛苦不安的阶段,这部分左手指法可以说是令人眼花缭乱,这就对演奏者的灵活换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然后乐曲暂人C大调,出现了充满希望的号角声。继之心情稍有平静,第四十四——五十一小节出现了柔和而明朗的情绪。从第五十二——五十九小节,乐曲出现了梦幻般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经过第六十、六十一两小节的过渡,乐曲进入了一个狂风暴雨般的主题展开部分,上下波动很大的琶音构成了大篇幅的华彩段落,使乐曲波澜壮阔。这一壮丽景象从第六十二小节直到七十七小节。演奏时,只有做到一气呵成,才能保证旋律的流畅性。此外,我们还能够根据音符的波动体会到曲作家的复杂的心理变化。只有仔细地研究这些,我们才能在演奏中最大可能地去表达作者的情感。最后三小节,乐曲在雄壮的战鼓声中结束A大调。
接下来,主题的延伸转入C大调。这部分共三十六小节,在整个乐曲里,它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这部分可分为两个段落,前十七小节为第一段。在这段里,曲作家采用主调音型的织体写法,用定型的伴奏音型衬托同一品位的主旋律。这种结构使乐曲的调子变得平静而明朗,内容也变得活泼而轻快。所以,演奏时要特别注意乐谱中的强弱记号,只强不弱或只弱不强都可能导致旋律的平淡无味,所以,切不可将旋律与伴奏弹得含糊不清。从第十八小节至C大调的结尾,乐曲采用了琶音与八度旋律的交替使用,于是,乐曲出现了戏剧性变化,很耐人寻味。过渡部分也自此结束。
最后,乐曲又回到A大调主题,再现了曲作家的创作风格。由于这部分与前面的结构雷同,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乐曲的结尾。即从第六十九小节至结束。第六十九、七十两小节是分解和弦的快速上行模进,尤其是第七十小节的后两拍,音符一高一低;一单音一和声。反映了作曲家心情的无奈。随后六小节则是这种心情的延伸,但是还能让人感觉到无奈中的一分从容和潇洒。第七十七——八十四小节,乐曲保持了高昂的琶音奏法。第八十五小节至结尾,八度旋律的快速上行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最后四小节丰富的和弦,是战鼓,是惊雷,简直使人联想起高尔基笔下那只英勇无畏的海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大序曲》是一首歌颂勇敢,赞美光明,催人奋进的作品,只有仔细地体会这些,我们才能够在演奏时尽最大可能地表现好这首乐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