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曾在北京音乐厅听过一场难得的演奏会。说它难得,是因为这是一场古典吉他独奏会,吉他虽是中国目前最有群众基础的乐器之一,但运用得最广泛的是钢弦民谣吉他,而练得一手好古典吉他的人则少之又少,能够在中国一流音乐演出殿堂的舞台上办独奏会的更属凤毛麟角。尤其可贵的是演奏者当时年纪轻轻,还不到23岁,而且还是个女孩子。
她,就是杨雪菲。
年轻而优秀的杨雪菲技巧纯熟,意识极佳。虽然当时正值北京的隆冬时节,音乐厅的舞台上缺乏必要的保暖设施,冻得有些麻木的手指影响了杨雪菲的正常发挥,但她精彩迭出的演奏仍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在唱片店徜徉,竟意外地看到一张杨雪菲的独奏大碟《杨雪菲·古典吉他》(CD编号SC-1029)——要知道,我原本没指望能在众多花花绿绿的国产CD中找到这样一个“冷门”品种。忙不迭地掏钱买下。
杨雪菲于1977年3月在北京出生。1987年她开始师从于我国著名的吉他演奏家和教育家陈志学习古典吉他,当年5月即在中国首届国际吉他艺术节上崭露头角,受到吉他艺术家们的交口称赞,“吉他王国”西班牙的驻华大使还赠送给她一把西班牙手工吉他。1990年9月,杨雪菲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专攻古典吉他的学生,1996年又进入音院本科学习。10多年中,杨雪菲先后参加了东京吉他比赛、澳门国际音乐节等国内外一系列著名的古典吉他赛事和演出。1992年她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办独奏音乐会,连世界闻名的西班牙吉他作曲大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作者罗德里戈都以90高龄出席了她的音乐会,会毕留下一句话:“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一个14岁孩子弹奏的!”1997年她受文化部派遣参加达尔文国际吉他艺术节及吉他比赛,荣获第2名及19世纪作品表演奖。杨雪菲还先后参加过约翰·威廉斯、大卫·罗素、约翰·米尔斯等著名吉他大师举办的大师班,得以不断深造。《杨雪菲·古典吉他》是这位才华横溢而气质独具的女琴手第1张个人独奏唱片,细细聆听之后,我的感受可以归结为8个字:雏凤清音,典雅自信。
唱片中收入乐曲11首。起始的《夜曲》是19世纪西班牙最重要的吉他作曲家之一胡利奥·雷冈蒂的名作,最能代表他的风格特点,同时因为他的创作向来以追求音乐性为第一原则而不顾及吉他固有的和声与旋律限制,所以这首作品的演奏难度是颇高的。而年轻的杨雪菲却令人信服地完成了长达8分钟的全曲。曲中第一部分华彩性分解和弦的忧郁基调,第二部分以低音和轮指共同构成的二声部旋律,以及通过低音旋律及钢琴般的和声达到高潮最后回到轮指部分的歌唱,杨雪菲奏来都是那么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把吉他的歌唱性、细腻而略带伤感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营造出幻梦一般的意境。
要说全碟中技巧难度最大的曲子,应该算是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了。众所周知,帕格尼尼不仅是19世纪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而且还是一位吉他演奏高手。他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受吉他演奏的启发,运用了很多创新技巧,在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无法演奏的,其中就以第24首最为著名,改编成吉他曲之后演奏难度比小提琴更甚,而杨雪菲仍以近乎完美的技巧再现了原曲精髓,其线条之明晰,其音色之把握,其速度之控制,都给人以十分老到的感觉。
杨雪菲在此碟中演奏的名曲,还有阿根廷作曲家路易斯·梅林的作品《回忆组曲》,日本作曲家武满徹在前英国摇滚乐队“甲壳虫”(THE BEATLES)同名原曲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四面八方》,突尼斯作曲家罗兰·迪安斯的作品《乡愁曲》,意大利作曲家多明尼哥尼的作品《科庸巴巴》,以及她自己改编的《彝族舞曲》等。以上各曲录音时杨雪菲用的都是一把由现代吉他制作先驱、澳大利亚人格里格·斯摩曼制作的名琴,此琴与传统的吉他相比,在结构上有很多创意,声音有着鲜明的特色,音色变化丰富,音量宏大,使用过此琴的人中就有澳大利亚古典吉他大师约翰•威廉斯,可见它绝非凡品。
《恰空舞曲》是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第2首的末乐章,被人们视为巴赫杰作中的杰作。“恰空”是流传于欧洲的一种古老的西班牙舞曲,现在已经是一种独立的器乐体裁。本曲由31个变奏组成,发展成为相当宏伟的乐章,而作为复音乐器的吉他,在演奏此曲方面似乎比小提琴更有优势。此曲中杨雪菲使用的吉他是一把由著名的西班牙吉他制作家罗曼尼奥制作的名琴,此琴在托雷士吉他的基础上改良而成,音色甜美,层次清晰,代表了传统吉他制作的最高水平。在长达13分钟的演奏中,杨雪菲不温不火,节奏和速度掌握得非常之好,音色和谐优美,从容自然地点拨出了乐曲固有的深邃意蕴。
此碟尚是杨雪菲的处女作,已经具备了不俗的水准。假以时日,相信年轻得令人羡慕的杨雪菲在技巧和感受上将会有更大的进步,古典吉他迷们也将能听到她更多更好的演奏唱片!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