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的几位天才女弟子,基本都见过。都是远远地在台下观看,惟有杨雪霏,托Peter Fang先生和一位师兄的福,有幸一起吃过饭,过了一次追星瘾,可惜忘了请她签个名,少了个炫耀的机会。说来杨也是陈志学生中我比较喜欢的一位。
这几位都出过唱片。最早的是王雅梦,作为在国际吉他比赛上获得冠军的最年轻选手(12岁),并且是首次参加国际吉他比赛就获得第一名的选手,1999年在比利时GHA公司录了一张唱片《随想曲》,那年19岁。那唱片不是一般的贵,我还是借来听的。但是印象不是很深刻,一是曲目对于我来说不算很吸引,包括了帕格尼尼随想曲第24号、索尔的伟大的独奏、以及朱里亚尼、雷冈蒂、科斯特等的作品,都是些大部头,我猜想选取这些曲目,目的是显示其驾驭大作品的能力吧;二是她的演奏风格偏文静,音色是很漂亮的,控制的也很好,难为了小小年纪,但是听着听着就老走神。此后,大概是2001年吧,在深圳大剧院,王雅梦和她的师弟妹们来了,似乎是为香港吉他大赛做热身。对于我们这些间接接受过陈氏吉他教学方法的人们来说,不啻于过节,奔走相告,热热闹闹去看演奏会。此时的王雅梦显得更为成熟,无论气质和演奏技巧,已非昔日的小丫头可比。不过也许那张唱片的印象作祟吧,我还是没能对她的演奏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许泰雷加的《梦》应该是个例外吧。
在王雅梦来深圳大剧院之前,陈志教授带着她的师妹陈姗姗和另外两个学生,风尘仆仆来渡了几天假。那场演出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他们那干净甜美的音色,简直要迷死人了。说来奇怪,陈志的这些学生们,除了杨雪霏,其他的当我想起来时,往往只剩音色一项。不仅陈姗姗,他们三个的音色都令我感到惊讶。不管怎么说,在这方面,陈氏的认识显得要深入一些。陈姗姗后来参加东京国际吉他比赛,获得第二名,在中央音乐学院出了张唱片。那一段时间,弹《科庸巴巴》几乎是陈氏弟子人人必修的功课,杨雪霏、陈姗姗、李洁等人在其唱片里无一例外录了这首曲子。陈姗姗的现场演奏明显好于唱片,可能因为空间感的原因,音色在空气中传播,多了些摩擦后的美妙效果。而国内的唱片录音水平要差一些。陈姗姗现场的《大教堂》非常不错,第一乐章高音通透明亮,穿透力极强,第三乐章速度非常快,不亚于山下和仁,且保持了清晰的颗粒性,准确无误地将每个音传送到每个人的耳朵里。唱片的效果逊色多了,指甲触弦的杂音非常明显。至于《科庸巴巴》,陈姗姗和李洁的优缺点惊人一致,对于这种感恩的情绪把握的都不好。不过奇怪的是,《科庸巴巴》的旋律中,很容易地令人远离其主旨,而显示其高亢激烈的一面。以演绎浪漫主义和现代作品见长的杨雪霏,更是将这方面的特征表达的淋漓尽致。至于此种演绎是否符合作品的意图,也就见仁见智了。非常可惜的是陈姗姗练琴把肩膀伤了,停练一段时间,现在也没听说她的消息。
杨雪霏那张唱片,和李洁一样,是在国内的先恒公司录制。这张唱片充分体现了杨的风格(我指的是那段时间)。今天忽然发现,我已经很久没有上各种吉他网站去了,很长时间断了对“吉他界”的信息了解——那时老师总爱跟我说,“深圳吉他界”,然后我在心里暗暗笑。现下的杨雪霏已经完成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学习,并且和Askonas Holt签了约,估计很快就可以听到她的新专辑了吧。在我看来,杨雪霏的演奏风格显得比较男性化,非温柔可人的小女子形象,却也非村治佳治的干涩(这好像是日本吉他演奏家们的通病)。看她的现场演奏更加的直观。她的音色也许不能算的上很细腻亮丽,然而非常有韧性和生命力。她的演奏强调对比、情绪变化,很有激情,张力十足。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就是过分强调变化,有时候难免有些夸张。不过无论如何,我很喜欢她的《彝族舞曲》的版本,干净利落,听起来非常过瘾。《科庸巴巴》的主旋律段落弹的不错,颇有无语问苍天之感。
对于陈氏的教学,颇多争议,最为集中于其注重技巧性而弱于音乐性方面。无论如何,只要争论不是对人身方面的,还是有益的。我之吉他的学习,也是学自陈氏弟子,虽然学的很业余。一个小小的八卦,陈志在公开场合——我在现场听过——称王雅梦为弟子们的大师姐,我纳闷的是,按理杨雪霏才是大师姐吧。现今脱离陈氏体系的杨雪霏,倒似乎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和影响更大的声誉。博采众长,在我们看来自然是更为有助于进步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