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吉他的演奏中,音色可谓是音乐表现的灵魂。而音色又是建立在一定音量的基础之上。一个好的演奏者,会使声音洪亮而不刺耳,细腻而不轻浮,抑扬顿挫,层次鲜明,具有着丰富的音乐语言和深度的表现空间。这就需要演奏者具备高深的音乐素养和坚实的基本功。而对音色、音量的控制能力,更是重要一环。也一直成为众多吉他学习者追求的目标。然而,对于这一基础方法的掌握,在广大学琴者尤其是自学者中,却存在着很多误区。
“弹”吉他,“弹”吉他,“弹”字当头。好多人就会把这一“弹”字理解为了“击弦”。即:指关节瞬间发力后击向琴弦。如停留在下一邻弦,则为靠弦弹法(apoyando),如指尖不触及相邻的弦,则为不靠弦弹法(alaire)。在这种意识指导下,弹出的音色往往发飘发薄,音量小且不易控制。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琴的发声原理就会明白。
琴的发声是靠弦的震动,带动面板震动并由琴体共鸣发声的。音量的大小是靠弦的震动幅度大小决定的。而弦与面板垂直的震动则可以使琴体获得最大力的传导,音量也最大。如要获得最大的弦震动,直观地打个比方,如拉弓射箭,要使箭射得远,则要把弓弦“拉”到离弓的最远点。瞬间放弦使箭获得最大推力。而假如你不是去用手拉弓弦的话,可以想象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箭射出去的。同样道理,琴弦的震动也要使弦达到既定距离,瞬间放弦,得到充分的回弹力才能震动发音。
首先,手指在琴弦上方待发状态下,自然放松,当需要时,就要快速、轻松地触弦。并且无打弦音,同时消去原弦震动。这时手指的力量也仅仅供手指的运动而已。当触弦后,才真正发力。此时,一定要使指尖部(指肚与指甲的1/2处左右)“咬”得住弦,把弦绷住并带到尽量垂直面板最远点(注意,弦的运动方向是指向面板而非外钩),有按的动作但存在着内的角度。这时的发力点自然就落在了第一关节。因为第一关节发力,①力量大,②这一运动的圆心长、弧长。当弦到达这一远点后,即要放弦。弦则是由指肚尖过渡到修整光滑的指甲边滑出,并发音。要获得饱满的音色,此时是关键。指甲的修整,要光滑。能使弦自然顺利过渡并无杂音带出。这时手指的用力已经完成。应立即放松回到原状态并进入下一动作。由于为了获得大音量,动作大,弦运动距离远,则手指拨弦完成后会触及下一邻弦。则为靠弦奏法(apoyando)。而这时的“靠”字,只不过是发力后的惯性作用触弦。此时手指已开始放松。不过是一个缓冲而已。尤其不要拨弦后继续发力。为了靠而靠。如果这样,则由于紧张度过高而影响下一动作的过渡,同样也会使右手疲劳,速度上不去。上述过程,希望能认真分析、多加体会。
下一步,就可以加以音量控制。弱音则动作幅度小,发力关节也由指根第一关节向前移,使运动圆心缩小。拨弦后,就可以不触及邻弦直接回到原状态。就成为了不靠弦奏法(alaire)。当这一基础方法掌握后,就可以通过改变触弦点改变音色。由品格上方至琴码处,是一个由圆润到明亮的过程。而通过手指的前后反转,则可以使弦滑过指甲或直接由指尖放弦,就可获得两种音色的调节,如左右反转,则可以使弦滑过指甲前半部或后甲尖。就可以获得明亮至尖锐的音色等等。
古典吉他的音乐表现是干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弹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钩、挑、弹、拨、扫、击打等等技法,都是音乐表现的组成部分。灵活掌握,合理运用,就会使您的演奏锦上添花、异彩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