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作曲的那帮人在学习传统作曲技法时势必要接触到一种曲式,叫变奏。
学这种曲式的时候必然要学习所谓的“固定变奏”技法。
学“固定变奏”的时候经常分为“固定低音变奏”和“固定和声变奏”。
学习“固定低音变奏”的时候,经常拿巴赫的管风琴作品《c小调帕萨卡里亚舞曲(BWV582)》作为范例进行分析;
学习“固定和声变奏”的时候,经常拿巴赫的小提琴作品《恰空舞曲(BWV1004)》作为范例进行分析。
巴赫的582不知道改没改过吉他版本,1004却有很多。
恰空的各种改变版本和演奏版本都遵循了“固定和声”的变奏模式,关键的一些音乐语汇都没有什么变动。
这些关键的语汇是什么呢?想说清这些问题,最好从恰空这种舞蹈说起。
很早以前,恰空是一种民间舞,相当于现在的大秧歌。
恰空舞蹈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民间吉他手用五组复弦的吉他演奏和声和节奏,由歌手伴唱,跳舞的人随着节奏跳固定的舞步。
1、因为是民间的舞蹈民间的歌手伴唱民间的吉他手伴奏,所以曲子节奏的程式化色彩也比较浓(好比现在的大秧歌,咚咚呛咚咚呛,顶多加点花儿);
2、歌手演唱的程式化气氛也比较浓,而且一般最后都来一句“赞美你啊美好的生活”---这个程式化比较好理解,听过“张帝问答”的兄弟们都知道张帝很聪明,用歌唱的方式回答观众问题,但是不管问题有多少,一气呵成,就用那么一首曲子的旋律反复地即兴填词唱答,最后还有一句“我张帝感谢你”;
3、因为是民间的吉他手即兴的演奏,所以和声的进行也很程式化,相对比较单一,变化不多,大多以Ⅰ→Ⅴ→Ⅱ→Ⅴ为固定模式进行。
恰空舞蹈的形式不管如何变化,最终总是遵循了一种“固定和声”的伴奏模式。
这种舞曲器乐化之后,也一直遵循“固定和声”的模式,并在这种固定和声之上丰富了不同的旋律写作技法,于是就形成了所谓的“固定和声”的变奏。现在说起来的恰空舞曲,不管是谁的作品,其实都是一种“固定和声”的变奏曲。巴赫也不例外。
由于恰空比较早地确立了“固定和声变奏”曲式,况且巴赫在1004里提出的基本的变奏曲思维方式和组织方式非常之严谨与巧妙,所以作为一个伟大的范例,巴赫的这首恰空永远地载入了各类专业作曲理论的著作当中去。
如果弟兄们不讨厌的话,下回找几个谱例,试着说说巴赫的恰空舞曲吉他版是如何遵循固定和声变奏的,并试着点评一下手头各种谱子和演奏版本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