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于北京爱乐吉他室内乐团的印象仅仅来自普罗艺术所出版的那张《西班牙印象》,当时除了对吉米*瑞得盖特感觉较深以外,个人觉得他们的演奏整体显得比较平,对于不同作品风格时期的把握和音色的变化还有值得提高的空间。不过总体来说,对于吉他室内乐这种形式的推广,他们在国内所作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也是这种吉他音乐表现形式的权威。所以这次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会是绝对不容错过的,一定要到现场去感受他们的艺术。
下班后乘2号线在上海科技馆下车后,早早来到了东方艺术中心的门口,人潮汹涌的场面着实下人一跳!我想古典吉他的爱好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多,一看艺术中心门口的揭示板才知道原来今天同一时间在音乐厅(吉他在演奏厅)要上演普契尼的大作《托斯卡》。这是我来上海后第一次来到东方艺术中心,仔细打量了她的外观设计后觉得非常现代与大气,进入场馆后从衣帽间的设计到从业人员的素质感觉更是不错,是否国际化暂且不论,称其为目前国内最好的音乐演出场馆当不为过。(期待北京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演奏厅设立在2楼,进入后发现是一个以演奏台为中心、座椅成半圆状发散展开的结构设计,这就使得演奏厅四周的具有极强的漫反射效果,非常适合室内乐的演奏。看到演奏台上没有添足任何扩音设备,我就愈发觉得本场演出值得期待了。
终于演出正式开始,王震、李汇哲、赖康康三位率先出场。演出服仍然秉承他们一身黑衣黑裤的传统,演奏的第一首曲目是维瓦尔第---音乐会吉他三重奏。维瓦尔第作为巴洛克音乐的大家,曾为鲁特琴写过很多音乐,他的作品的肢体语汇也的确非常适合吉他演奏(相对于其他许多大音乐家而言)。而可能是开场的缘故,这首曲子演奏的稍微有些不够出彩,但是乐团成员们的音色和音乐表现窃以为已经比录制《西班牙印象》时更有进步,也许是CD录音时的紧张导致了音乐的发挥?王震本场演出使用的白松琴非常好,音色圆润又有足够的远达性,不只是何人所制。接下来的曲子是上半场的一个小高潮:比才《卡门》中的前奏曲和哈巴涅拉》。这首曲子因为它的耳熟能详,当乐音响起时许多观众都轻轻地用脚在和着节拍。此曲演奏不能说不出色,尤其是赖康康强烈的扫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实说在本场演出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康康会不会因为紧张的关系而出错,而他的进步打消了我的全部顾虑,以我来看全场最投入的就是他,完全是专业演奏家的风范了,向他学习!此曲的低音声部非常适合康康使用的红松琴,一派西班牙浓郁热烈的味道。这首曲子如果硬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个人认为哈巴涅拉中王震负责的主旋律声部的自由速度运用的不足,一味的简单重复显得有些呆板,这可能是卡拉斯的精彩演唱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的缘故。不过我始终相信器乐演奏家要像声乐演奏家学习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此曲完后,三人退场,再登场时,阵容已经置换为王震、郭玉成、赖康康的组合。再接下来的曲目是流行音乐,约普林的《自娱者》,这首音乐我先前不知道名字,其实也是非常耳熟,用吉他来表现很不错。不过演奏的有点太中规中举了些,这首曲子胜在轻松随意,正襟危坐也许不太适合,应该添加些肢体的摇摆和队员间的神态交流会更好些。接下来的曲目是格拉纳多斯的《东方舞曲》和南美作曲家哥梅内斯的《露易斯.阿隆索的婚礼》,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
下半场一开场后就是王震和赖康康的吉他二重奏,蒙迪斯的四首通俗小品。这首曲目以前在吉他村购买的叶登民和谢乾隆的台湾音乐会的VCD中就有收录,非常精彩。王震和康康完成得也不错,而终究比坐在台下的叶登民的质量差了些许,而且问题不在康康身上。随后是一首大型的二重奏作品,卡路里的《威尼斯狂欢节》。演奏很好,可惜在变奏间隙数次被热情的听众所不该发出的掌声打断。王震只好友好地对观众笑笑,而康康则推掌示意停止掌声,非常帅气。两位均没有出现国外乐团屡见不鲜的嘲讽的暗笑,显得很有职业风范。此曲罢后,乐团全体团员终于同时出场亮相,由王震、李汇哲、郭玉成、赖康康演奏泰勒曼的D大调奏鸣曲。向来不太喜欢泰勒曼的音乐,觉得在雍容华丽之外缺少内涵,也便没有太过留意。而接下来的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老实说这首曲子他们演奏得并不够好(可能是我比较苛刻),但是无比和谐无比温暖的音符在四把吉他间飘散开来,还是产生了非常大的艺术感染力。下半场最后的维瓦尔第的《春》倒是我认为最不适合用吉他演奏的改编作品之一,没有强过小提原作之处,演奏倒是没有可以挑剔的地方。
最后的曲目尽管有热心的女观众提出能不能演奏阿尔汗布拉的回忆,但是或许是因为此曲乐团没有准备的缘故,王震委婉地说主办方通知说大家都非常喜欢爱的罗曼史,于是就是4重奏版的爱的罗曼史乐音飘起。此曲在《西班牙印象》中原是三重奏,这次特意多加了一个声部,按说肢体应该更加丰满,但可以郭玉成的摇指颤音音量不足,几乎很难听清而影响了全曲的效果。
总体来说,北京爱乐吉他室内乐团的水准还是非常高的,希望他们能在拓宽曲目方面取得更大的成果。另外个人不太喜欢“王震与北京爱乐吉他室内乐团”这种命名方式,或许是媒体宣传的需要,但是乐团提倡的永远是配合的默契程度,不在于个人水准的突出。就像不会有“佩佩与罗梅罗吉他四重奏”这种称呼一样,希望以后可以避免这样的称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