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999T :
看有关大师班报道的一点感想
引用:“随后又有一位青少年上台接受指导,弹的第二首曲目又是阿布拉罕宫的回忆,Denis指导说,青少年应弹奏与其年龄段相符的乐曲,因为若其心智不能理解的曲目是弹奏不好的。”
我今年21岁,不算少年,但怎么也算是青年,因为肯定不是中老年。
我看到DENIS的高论,瞬间想到我所有的两个版本的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的mtv,一个是他们年轻时候的,配器是爵士鼓,电吉他(主音吉他还是双头的),电吉他激情四射,用我上铺的话来说,是“爽翻了”。另一个版本是他们中年之后,配器变成了手鼓,古典吉他,只有一个年轻人用一把电吉他在旁边扫弦伴奏。是不是古典吉他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的应该去弹电吉他呢?我上高中时刚开始弹民谣的时候,面前就有两条路,一是指弹,将来练古典,二是匹克,将来弹电吉他。最终我选择了古典吉他,这不仅是因为我喜爱指弹,
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我从来就是个爱乐者,在初中的时候就迷恋上大部头的交响音乐,我保送上浙江大学的时候,招生的教授对我面试时对我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大为赞赏,给我的综合素质打了很高的分。虽然我喜爱摇滚----看我的头像就知道,但为了古典音乐,我忍痛割爱,放弃了匹克,现在我所有的匹克都送人了。
我想说,我只有21岁,但我热爱古典吉他,热爱贝多芬们、老柴们、马勒们的交响音乐,也热爱《阿宫回忆〉〉,虽然我的轮指真的很烂。
网友怪怪 :999t兄误会了,按照我当时在现场的理解,大师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说的这话:那个学生恐怕还不能算“青年”,最多是“幼少年”罢了,从弹的情况可以看出最多只是按照谱子能弹下来而已。当然,对音乐的理解力因人而异,但当时大师的针对性还是比较鲜明的,一般来说这么大点的孩子要把这样的曲子弹到具有音乐性的水平确实是够难的,那么让孩子弹这样的曲子的目的何在呢,一味追求效果结果反会误入歧途。
看来是那片贴子有些表述上的模糊造成误会了。
网友明天:吉他是种乐器,是音乐的体现,光会演奏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体会音乐,我觉得大师的话没有错,有些曲子的意境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不同年龄段的的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还有艺术是相通的,我想有一定美学基础的人更容易理解音乐吧。‘
网友哈哈 :
音乐是语言,表达的是思想和情感。
当然,年幼的孩子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大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色彩。
所以,这个阶段技能的训练是主要的。
但是,技巧本身就是表现!
TECHINIQUE来源于希腊语。
而我们平时把技巧和表现区别对待了,或许这就是误曲吧。
网友999T:
音乐不是为了给人听"懂"的,它只是给人来"听"的.这是我在classical.com.cn的论坛上看到的一句话,为此我很赞同明天的:"不同年龄段的的人对同一首曲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句话.哈哈的"年幼的孩子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大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色彩。"太模糊了,符合什么标准叫做"年幼",符合什么标准叫做"大作品的丰富内涵和色彩"?如果没有一个可以依循的标准,这句话的意义就好象不是特别大.
我可以就这个标准提出一个我所知道的比较趋向于上限的例子,我听说过有人给马勒5(对西方音乐史有点了解的人应该知道马勒5是个什么概念)写过乐评,结果登载在一张大报的显著位置上了,那人当时14岁.这个消息我也是在classical.com.cn的论坛上看到的,具体人名记不得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查询classical.com.cn的旧贴.
我也没听说10岁以下或者5岁6岁的能欣赏马勒的,凡事总是有个限度的,其实14岁听马勒也是很极端的例子,我14岁的时候才刚开始迷恋上贝多芬呢(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真是比后浪漫主义时期的好上手多了)."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和"所有"不是同一个概念,而且到底是"绝大多数"还是"大多数"或者是其他什么"数"还是有待商榷的,总之不要一棍子打死就好.
现在说点无关的话题,
我认识的人里弹吉他的不少,仅我们这一届通信工程专业会弹的人有5个,吉他7到8把,不过就我一个是学的古典,其他不是民谣就是电的,但是爱乐的好像几乎就我一个,此外有一个上海人也听古典,不过几乎都是入门级的作品.
我见到更多的是从来不听古典音乐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绝对占大多数,我看不管在哪个地区都是这样的.
还是在classical.com.cn的论坛,我看到一篇帖子很激动地讲,现在到处都是各种乐器学习班,但上课的老师多只是"教琴匠",只会教技术,不会教学生理解作品,作者在最后表示,自己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让他(她)3.4岁就学钢琴或者小提琴,遇到简谱只许唱音高,不许唱音名.绝少人听古典,演奏古典乐器,较少数年轻人听摇滚,弹吉他,决大多数人听流行或者几乎不听音乐,但是好象总能碰见有人盼着有位神童横空出世,最后成为一代大师,而且这人最好就是自己的孩子.别人怎么样我管不着,我本人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是另类之另类了(古典音乐之古典吉他,还不另类吗?),自马勒之后的音乐(比如合成器太空音乐,四分之一音阶什么的)我就开始渐入五里雾中,不过我并不以为意,因为啊,你以为有多少人听的"懂"啊?
网友fangfang :
这些话无非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意思,如果考虑特殊列子,那么几乎无法说话了
一般外交部发言人会这么考虑了,我不信什么人说话是都这么“几乎”“大概”的,嘿嘿’
这里有一个极大的误会,我想大约出于翻译的问题或什么的,福田先生的回答明显答非所问,而且有些奇怪,早在1993年,王雅梦已获东京大赛的第一名,其后又获意大利的大赛第二名及西班牙公主杯的第二名,其后杨雪霏也在澳大利亚和英国获大赛第二和第一,还有陈珊珊等等在国际大赛上都有奖收获,所以我不是很明白福田先生的意思,希望是翻译问题了。
得奖也说明不了很多问题,但至少说明得了很多奖,那些奖也毫无疑问是权威的了。国内的吉他水平的确不好,但从发展时间来看,也算不错了。火气有没有在其次,重要的是有没有道理。
网友JoeNo1:
绝少人听古典,演奏古典乐器,较少数年轻人听摇滚,弹吉他,决大多数人听流行或者几乎不听音乐,但是好象总能碰见有人盼着有位神童横空出世,最后成为一代大师,而且这人最好就是自己的孩子.
我的琴龄已经有10年以上了,但我是很业余的,且很懒惰,平均起来每天弹琴时间应该会在3-5分钟之间。从研习古典吉他的角度来说,我的确浪费了很多时间。弹琴没两年就搞什么“3大4阿”(大教堂、伟大的……、阿尔汗布拉、阿斯图尼亚斯、阿拉伯……),当时还不大明白音阶和弦练习是做什么的,现在回想,那是瞎搞!!!经过漫长的10年,我对吉他音乐的认识慢慢地有了进步。但我的确时常听到人说:“你好像会弹吉他,唱几曲来听听”,我只好放下吉他,高举双手,感觉就像劫匪听到四处啸叫的警笛声,还有警察在喊:“你已经被包围了,请放下武器!”
这次艺术节是我参加的第一次大型吉他活动,感觉我这业余水平似乎也能在全国性的活动中凑活凑活,从一个角度表明我国的吉他水平还普遍较低。但古典少儿组的决赛给我带来了一点惊喜:还是有人在搞研究的!可惜10个决赛选手里面并不是每个都是正规学习出来的,不用听,光看就知道。这也说明了能教好学生的老师并不多。请恕我孤陋寡闻之人胡乱发表的看法!
记得这次艺术节的大师班,方放老师提了最后一个问题,福田进一回答了一段:再经过几年的努力,中国可能会在权威的国际大赛上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大师的话应该还是说得比较客气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证明了我国目前的吉他水平还明显低于其他国家。
孙大炮的老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加的话:
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固步自封、不要分庭抗礼、不要圈地运动、不要争名夺利,多做深入研究、多诚恳交流、多方面提高自身认识,不管是专业工作还是业余爱好,尽自己的能力为培养优秀人才和普及吉他音乐出一份力。以中国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应该至少出几十个世界冠军级人马!
另外,强烈赞同方放老师的发言:“方便面还是要少吃”!如果在广东的确要少吃方便面,要吃也要用广东凉茶泡。这不,论坛上没喝凉茶的火气都比较大。有凉茶卖啰~~~~降火的广东凉茶~~~~哎,没有人理我,还是回家吧!
哈哈,还是睡觉吧,一觉醒来又重新开始……
网友哈哈:
我想,如果更多陈志老师的学生参加此次音乐节演出的话,副田大人肯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看来,福田先生真得对中国目前吉他的最高水平缺乏了解。
这是谁的错?也许中国吉他界该觉悟一些了。
将大师请进来当然是好事,作为中国吉他界,我想也有责任向国外的大师全面介绍中国的情况,将误解和门弟观念放下没什么不好的。
我看到罗美罗大师给《中国吉他》杂志的题词是:
“to the china guitar association with my best wishes”(祝中国吉他协会兴旺发达)
而《中国吉他》杂志登载的中文是:“祝《中国吉他》兴旺发达!”
这是大师的笔误,还是认为那里就是中国的吉他协会。。。?
中国吉他走向世界,关键是吉他界的团结和合作!!
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