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
我们需要的音乐而不是吉他
吉他是五赃六腹具全,和声旋律复调无所不为,象小型管弦乐团,而且具有一些独特的技巧和效果,使吉他成为一件颇具魅力的乐器。
但是我们都应该清楚,这件“小而全”的乐器的每种音乐元素的表现力并不突出,甚至每一项功能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她不具备弓弦乐器的旋律性,甚至连音阶都很难弹得流利顺畅,而且音色也不统一;她的和声和气势也难与钢琴抗衡,等等。
而不幸的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音乐作品是不需要用所有的音乐元素去表现的,而往往是运用某一项表现手法,比如《梁祝》,她需要一件在旋律方面有优势的乐器,在比如《黄河》,她需要一件气势磅礴的和声乐器。如此以来,在某些方面具有特长的乐器自然就成了演绎音乐作品的首选和主流,比如钢琴和小提琴。而即使一首作品需要用尽可能多的音乐语言去表达,解决办法也是十分简单而有效的:乐队。也就是说把各具特长的乐器组合在一起,实行强强联手。因而,具有“专长”的乐器比“小而全”的乐器就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与人才的知识结构颇为类似:社会讲究分工,什么都会点但什么也干不好的人是难以生存的。
当然,有人会说,吉他弹《大序曲》气势磅礴,能出来大乐队的效果,表现力可谓很强。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是在欣赏音乐,而不是欣赏吉他,客观地讲,让普通的音乐爱好者选择,他一定会选择听交响乐,而绝对不是吉他曲,原因只有一个:交响乐对类似乐曲的表现力远远超过吉他。从乐器是为音乐服务这个根本目的上讲,吉他弹《大序曲》是没有艺术价值的,也就是说吉他需要《大序曲》,而广大听众不需要。而为什么我们吉他爱好者的看法却完全相反呢?我觉得原因在于我们始终没有跳出吉他这个狭窄的圈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大概忘记了乐器是为音乐服务这个根本原则。
我觉得吉他爱好者洁身自好的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吉他是个具有磨力的乐器,爱上她之后,容易难以自拔了。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丰富多彩色彩斑斓,既是艺术世界的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游离于整个艺术世界之外,就象是个世外桃院,别具洞天,不走进这个世界就难以发现她的魅力。但一旦上了“贼船”,恐怕难以脱身了。。。而且容易与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因而也就容易丧失对音乐世界客观而清醒的评价。
ducao:
我一向坚守老师的教诲,在论坛上尽量保持缄默,但关于这一问题还是忍不住要说两句。的确,吉他是一个“小而全”的乐器,因此贝多芬说她是“一个小型的交响乐队”。她以音色见长,富于表现,似乎音乐的各个方面都能表达,但每一方面又都不能做到极至。因此,传统一直认为在艺术魅力上,吉他不能于钢琴、小提琴相比,甚至不及萨克斯。哈哈兄细致的阐述了这一原因,令我佩服。在论坛上常常看到一些网友容不得对吉他的批评,这其实是一种感情用事,但感情归感情,事实还是事实。 我深信论坛上的每一位网友都同我一样深爱着吉他,离不开吉他。但爱她并不等于要把她捧成第一。关键是要清楚我们为什么爱她、迷恋她。老师曾经对我说过:“吉他能使人平稳,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只要想想我还有吉他,就能心平气和。”此言道出了我热爱吉他的原因,的确,还有什么比得上吉他更能让我们释怀呢?快乐时我们有《玛祖卡》、《雨滴》•••苦闷时我们有《小罗曼史》、《回忆》、《阿兰胡艾斯》•••与命运抗争时我们有《大教堂》、《传奇》•••平静时有《阿宫》•••,悲伤时她抚平我的悲伤;郁闷时她释放我的郁闷;快乐时她渲染我的快乐。所以吉他是最能与人心灵相融的乐器。她具有灵魂,她是我的知己。 她能使我在顺境时不至得意忘形,在逆境时不会颓废消沉。我们演习吉他不是为了表演和卖弄,而是要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这就是我不能没有吉他的原因,就像一位网友的签名档上说的一样:“我可以没有女朋友,因为我有吉他。”我也可以说:“我不怕任何艰难挫折,因为我有吉他。”
欢迎继续讨论:
http://www.GuitarsChina.com/50/dispbbs.asp?boardID=1&ID=10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