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ABADA面对面
ABADA是一个以后现代主义作曲家自居的音乐人,在 “ 爱乐随笔论坛”上,他似乎一直是个很不受欢迎的人。 然而他却以一种惊人的毅力,不厌其烦地向大伙推销着后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以及他的最新音乐作品。。。
abada
张宏兵:与音乐有关的行为艺术新作《虚拟网络合唱》:
打长途电话通知远在异地的一个或几个朋友,约好第二天晚上某一时刻同时向天空高唱"Ah",音高不定。
据说,张宏兵的《K线图》与《虚拟网络合唱》意在对时下的股票热与网络热进行调侃。
(00-08-12 19:49:16)
韩韩
嗯,这还差不多! 好好弄吧年轻人!
(00-08-12 21:28:29)
韩韩
《虚拟网络合唱》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无法将各地朋友的时钟对准。张宏兵显然不懂相对论,或者至少是没有考虑相对论效应,把它给忽略不计了——光信号的传播虽快,但也是需要时间的,你忘记这条了吧?嘿嘿嘿。。。。。。
在日常生活中,这条可以忽略,但你这是行为艺术啊!行为艺术里边不可以忽略之。忽略了就是一种有严重缺憾的艺术。嘿嘿嘿嘿嘿嘿。。。。
(00-08-12 21:36:55)
御谐
韩兄说得对,根据广义相对论,不同海拔的地方时间快慢不同。这样吧,我们实验室做了一个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采集盒,自己编了系统时间修改程序,大家的机子上都装一套,尽量保持时间同步,实在差得远的,就算是卡农吧。
(00-08-12 21:44:47)
lulu
哈哈,卡农?御谐你可真逗! 我对ABADA所说的东西一直不太懂,以前在NETEASE看到他发的帖子也不是很明白,希望能够知道得更清楚一点。 对了,这个张红兵到底是不是音乐家?
(00-08-15 13:26:45)
--------------------------------------------------------------------------------
abada
听威伯恩的《六首管弦乐曲》
那是1984年的一个细雨蒙蒙的冬天的下午。作为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学生,我们被美术老师带去看法国艺术展。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广州仍是前沿窗口。借着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前卫和热闹,以及怀着对外国的好奇心,艺术展吸引了不少观众。
那次美展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迄今记忆犹新的一幅油画作品,是所谓“点彩派”创始大师的名画。十米见方的大画布上,点满了五颜六色的排笔粗细的小圆点,纯色的小圆点排列的疏密有致。本以为这只是用纯色的小圆点排列的好看的画布而已----但这只是近看的效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眯起眼来,退到远处,好一派夕阳斜照的草原牧羊图!我被画面的美和艺术大师的独创力深深地吸引了。
本以为这是一场美梦,一切已都过去,不会复来,直到我听到威伯恩的《六首管弦乐曲》(Columbia Symphony),被深深触动。这是名副其实的点彩派的音乐!我收藏了这张唱片(Columbia MS-6216),就如同把那幅价值千万的名画收藏回家。
后来我把音乐当饭吃,买过不下万元的唱片。不过大部分是听腻了以后就送人的送人,弄丢的弄丢,留在身边的宝贝,无非是一些耐听的巴赫,耐听的威伯恩。
勋伯格这样评价他的学生威伯恩:“把长篇小说浓缩为一声叹息!”。这种惜墨如金的精神,多象中国唐诗的“推敲”。每一个音如同唐诗的每一个字,都具有足够的信息量,绝不是陈词滥调。威伯恩的毕生作品不过两三张CD,但却被史家、评论家认为开创了一个威伯恩时代。
出身数学家和工程师的布列兹继承了威伯恩的结构理性主义,遂成为当代在世的地位最高的现代派作曲家和指挥家。
(00-08-28 17:12:02)
勇敢的心
楼下回阿萨兄的帖子中忘了说:这里的朋友中其实还有一个半路出家的专业人士ABADA,此君不仅没有慢怠、小看我们这些业余的爱乐人士,而且还不厌其烦地向我等频频传输他的创作理念(显然他是想把我们培养成他的音乐听众),看得出,他是很愿意跟业余的爱乐者打成一片的。^v^
“眯起眼来,退到远处,好一派夕阳斜照的草原牧羊图!我被画面的美和艺术大师的独创力深深地吸引了”。ABADA朋友,你应该承认,真正感人的艺术,首先,她应该是美的,绘画也好,音乐也好。
我的“爱乐之友”栏目中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童昕的一篇讲现代音乐的文章,她是郭文景的弟子,观点多少也该有她老师的一点影子,她是这样作结论的:“我们需要这样的现代音乐:它们既不同与前人的音乐,互相之间也各不相同;它们能打动听者的心,它们同时也能经得住细致入微的技术分析。因为,现代音乐首先是音乐,而音乐,应是美的。”
我想,人类不管发展、演化到什么阶段,美学的标准应该是艺术的一个永恒的准则。勋伯格、威伯恩的作品我个人无法多听,因为我生活在地球,我的周围有阳光、空气、蓝天、大海、山川、江河、森林、草原、农田、朋友、亲情。。。而勋伯格、威伯恩他们的音乐仿佛是金星、土星上的。。。我的比喻可能有点不确当,但这恰恰是我的真实感受。
跟人在旅途一样,我们对音乐美的体验,重要的是一个心灵互动的“过程”,“惜墨如金”真的会使每一个音符包含足够多的信息量么???对此我表示怀疑。果真如此的话,那东西不应该是音乐,而应该是哲学:一句简单的话,要你用一生去体会。
大家伙知道布列兹,恐怕更多的还是因为他指挥的马勒、斯特拉文斯基、瓦格纳等经典作品,有谁真正静下心来欣赏过他自己作曲并指挥录制的曲目?也许正如马勒对他上个世纪的听众说的那样:我的音乐是为未来世纪写的。
不管写什么样的音乐,ABADA朋友,我都希望你能沿着自己的目标勇敢地走下去,或许真有那么一天,你会得到属于你的听众的,虽然那时,你的躯壳可能已不复存在。。。
至于我自己,永远是:爱我所爱!
(00-08-28 19:48:42)
abada
勇敢的心朋友:我所说的很多,都是希望大家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我非常欣赏这里的许多美文。只是想加些补丁程序。
也许与大众拗着想、写、干,是知识分子的职责。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陀是老百姓,而知识分子应是那定盘的心。最明显的例子由你所言一半:在中世纪,大多数的人相信并追求来世的天堂和荣耀,宁可忍受现世的苦悲,只有极少数的知识分子、思想家、哲学家才劝导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和成功;而现在,恰恰相反。你是现在的知识分子。
(00-08-28 20:55:11)
abada
著名音乐学家宋瑾教授的论文《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中的音乐现象考察》
摘自《1997年中国音乐年鉴》P180
该文旨在搞清楚西方音乐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发展的内在原因和演变逻辑,以及在后现代思潮的大背景下西方作曲家的思想及其创作活动的特点。通过历史比较和逻辑类别“给出”:从中世纪开始的西方专业音乐史,在音乐形态上可以分为三个范式: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传统范式即大小调体系,现代主义范式即各种除大小调体系之外的有体系和没体系的结构样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包括结构和多元两种样式。传统型是有序的,但是只有大小调体系这一种结构;现代型也是有序的,但是却有许多非传统的人工结构;后现代是无序的,即是反形式或多风格拼贴。表现在专业音乐领域:以“无序”、“结构”、反形式、多元混杂等为尺度,如噪音音乐(材料为无序声波)、偶然音乐(通过反人工控制达到自然解构)、概念音乐(采用文字谱只是现象,实质上是一种观念指导下的行为艺术),在多元混杂方面,不同风格拼贴、无机组合,或者,不守被模仿对象的规则的模仿---即“拙劣模仿”或“硬模仿”或“歪曲模仿”等。
更多讨论:
http://www.GuitarsChina.com/50/dispbbs.asp?boardID=1&ID=1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