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y250152 中国人弹不出西方人弹的感觉 正像洋人像中国人一样拉不出二胡曲的味道,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人文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作用之下,中国人很难弹出国外吉他演奏家的味道。 音乐艺术是有地域性的
萧十一郎 此言不敢苟同。 如今的吉他,并非只有洋人才代表着吉他艺术的颠峰,从目前看,欧洲以外的吉他艺术大师无论人数、艺术等都不逊色。 凭什么要去弹别人的味道?我们可以学外国吉他演奏家的艺术精髓,这是没有味道之分的,因吉他艺术就只有一个味道。 其实帖主的话没有错,相反理论上是对的。但是我怎么觉得帖主隐意中给人以妄自菲薄之感? 音乐艺术是有地域性的,外国人很难弹出中国吉他演奏家的味道。
MIRROR 我同意楼主的观点,就像摇滚,永远都是舶来品。不同化背景的人对音乐的理解会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人性在全世界都是共同的,一部好的作品能打动人,在于它对人性的触动。美术、电影等不都是如此么。 艺术在达到一定境界后,就会超越种族和文化的限制,毕竟,艺术是“人的艺术“。
“不同的生活背景,人文环境,风俗习惯“如果能运用得当,这反而是我们的优势。世上没有最好的味道,白花齐放才是春。套一句俗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tammy
此说不敢苟同,我不久前才在网跟别人上谈论过这问题,现在再抄一遍。
“不能同意楼上,现在的正统主流音乐是无国界的,古时年代时,各国的民族音乐有可能对并非该国的演奏家比较不好理解,但今天文化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亦变得各自的特点在逐渐消融,义大利作曲家住在德国,创作土耳其音乐,德国人住在西班牙,以美洲木材制造法国设计的吉他,中国人在美国大学教授西方音乐,德国作曲家以李白的诗为主题创作无调音乐,这些例子太多了,姚明在美国打nba不也打得挺好吗,有什么不可能。 现在资讯发达,事物发展迅速,距离也在不断变得不再遥远,有什么不明白,上个网,拨个电话,大致都可以找到答案,要进步便不能再有这类较狭隘的想法。”
现在大家从少便学的大小调音阶,大小增减和弦,全都是主流正统音乐的语言,跟外国小孩学的没有不同,要这样说,中国人那怕生在英国,在国外受教育,仍不能说好英语,世上没有这道理。
但因为其他文化背景,社会因素,在某类型音乐可能会更好,某类型音乐可能会稍差,这倒有可能,但同样情况也可以发生在外国人身上,如某国人特别严谨,那可能浪漫不起来,某国特别阴冷,可能音乐中也会带上这些色彩,但这些只是不一样,并不是谁更好。
愤怒的蚂蚁 同意四楼贴主的观点!音乐是人类感情表达的第一语言是没有国界的,在一首欢快的乐曲中,无论是哪一个民族是听不出与其相反的感觉的。举例:《拉的斯基进行曲》。 但作为某一件的乐器,由于自身制作和本身的特性,所最适合表现的并 不是音乐的全部,就象吉他来表现中国五声音阶的乐曲一样,以及用琵琶来弹西班牙的民族音乐,不是没发弹奏,而是没有办法更好的表现。 而作为演奏者来说,更多的需要的是学习,通过学习是可以掌握其他民族音乐的精髓。围绕在历代的演奏大师中,不仅善于表现本民族的音乐,对于其他的乐音和甚至不同时代的音乐都诠释的非常完美。
tammy 再补充一下,中国以前的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主,它不单单是音阶的结构不一样,实际上定音亦稍有不同,但现在的主流乐器,例如钢琴及结他,全是以十二平均律来定音,管乐大体上也是平均律,但不同学派亦有些微不一样,德国与法国的指法亦稍有不同,但乐器倒是没有不同,故法国人要演奏德国或其他西方国家的作品,完全没有障碍,但要演奏以前的中国作品,便因音阶定音的不一样而没法得到相同的味道,而演奏二胡亦存在同样问题,因为即使没有定音的问题,但因为与自少学习的音阶不同,很难突然改变。 但今天的中国音乐,在乐理结构上已经向西方主流正统音乐靠拢,或换另一角度,是以西方的乐理结构,融进中国风格,与早年的中国音乐不完全一样,对这类音乐,便不存在演奏味道的问题,例如西崎松子拉梁祝,喜不喜欢是一回事,但不会觉得别扭,同样道理,我们现在大家在学的,用的都是以西方主流为依归的乐器及乐理,那要奏出与西方人相同的音乐,不应存在不可以,反倒是现在要大家用吉他来演奏中国传统的胡琴音乐,即使人为中国人,也很难有那个味道,主要是大家都并不是在用相同音阶结构的乐器,同样道理,中国人外国人也好,要他用琵琶或三弦来弹个欢乐颂,一样会显得滑稽。
任何与体能有关的运动,一般先天条件会有一定影响,比方黑人运动员大多擅跑不擅泳,或可理解成上天是公平的,在某方多了便会在某方面小了,肌肉强壮便失了柔韧,我对舞蹈算是无知的一类,不敢多说,但以常理去想,舞蹈带劲的,可能会失了柔顺,柔美的又缺了刚健,但只能说各有特点,不能说那种更好,便是亚洲人也有获奖的原因,亚洲人在体能上可能有某些长处,西方人不一定会有,可能西方人某些方面特别出色,而且更能对对你口味,所以你会直觉认为西方选手更出色,舞蹈发展在亚洲仍是起步阶段,我们要与人家经长时间发展,已经成熟的运动员来比较,本来便存在一点不公平,假以时日,扬长舍短,我认为不见得会比不过,这些只是时间问题,自我感觉过度良好当然不对,但也不能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不成。 至于其他没有特殊体能要求的艺术,更不会存在先天或地域的因素,如非某国人便没法胜任的情况,音乐便属于这些不应存在有无法克服因素的艺术;郑京和,美岛梨,沙拉张,马友友,朗朗,杨血非……,我不觉得这些亚裔音乐家有那方面比不过西方音乐家,至于说听多了便能分出是谁演奏,这说法在这个讨论中也不成立,每个演奏家一定会有他/她的特点,听多了能分出来并不奇怪,但这跟好坏拉不上关系,我给你一个不知名的演奏,你能肯定的听到他是那国人的演奏吗?
李巴赫 “中国人弹不出西方人弹的感觉”
怎样才是西方人的感觉?这个感觉谁说了算?是你说了算还是人家西方人说的算?与西方人弹出来的“感觉”相对应的,还有其他什么样的人弹出来的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听音乐,吉他是只为了自己的“感觉”还是什么其他的目的?就算是为了自己所希望听到的“感觉”,我们实际听到的和自己所希望听到的总是完全一致,一模一样,这样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