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小文章东西挺多的,转过来瞧瞧。] 转自:http://home.kimo.com.tw/c_guitar_1/guitar.htm
浪漫与纯朴兼具的乐器,你的名字叫「吉他」。
很久很久以前﹝约2000BC - 1500BC之间﹞,在古波斯的巴尔巴德一带,出现了一种拨弦乐器。后来,据说这种乐器东传成为中国的琵琶,西传经过阿拉伯,途中演变为现代吉他的远祖──鲁特琴﹝Lute; Laute; Laud,中文又叫诗琴,有4 - 11弦,全长仅50公分﹞。13世纪出现维也拉琴﹝Vihuela﹞,构造上有别于鲁特琴,算是鲁特琴的进化。鲁特琴14世纪进入欧洲,15世纪开始影响西洋音乐的发展。但维也拉琴到了16世纪末,又被改良过的吉他琴﹝Guitarra﹞所取代,其后吉他琴逐渐在欧陆散播开来。16、17世纪,尚有低音鲁特琴﹝Archilaud﹞的使用。17世纪起,吉他琴开始流行。虽然碍于音量的限制,吉他琴一度受到钢琴和小提琴的竞争,所幸及时确立了6条单弦的标准,再加上大师辈出,到了18世纪末,吉他琴在构造上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古典吉他,并且成为意大利和西班牙最时髦的室内乐器──不论是在宫廷或民间。18世纪到19初古典派的演奏家:苏尔﹝Fernando Sor,1778 - 1838,西班牙﹞、朱利亚尼﹝Mauro Giuliani,1780 - 1840,意大利﹞、阿瓜多﹝Dionisio Aguado,1784 - 1849,西班牙﹞、卡尔卡西﹝Matteo Carcassi,1792 - 1853,意大利﹞等人,将这种乐器带领到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样在18世纪,阿拉伯人把原来的鲁特琴修改为曼陀林﹝Mandolina,有6 - 8弦﹞,音色适合表现令一番风味,与吉他琴各有千秋。19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的管弦乐团逐渐成熟与定型,编制扩大许多,成为当代音乐的主流,键盘乐器亦颇受作曲家青睐,古典吉他于是面临前所未有的衰退期;柯斯特﹝Napoleon Coste,1806 - 1883,法国﹞和梅尔兹﹝Johann Kaspar Mertz,1806 - 1856,匈牙利﹞,就是那个时代坚守古典吉他的演奏家。所幸随着浪漫派的演奏家泰雷嘉﹝Francesc Tarrega,1852 - 1909,西班牙﹞的出现,不但改良了弹奏的指法,还复兴了古典吉他的生命力。在同一个年代里,还有国民乐派的阿尔班尼士﹝Isaac Albeniz,1860 - 1909,西班牙﹞。稍后则有魏拉罗伯士﹝Heitor Villa-Lobos,1887 - 1959,巴西﹞,进行将巴西地方的曲调转为巴哈音乐概念的大胆尝试。接着20世纪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塞戈维亚﹝Andres Segovia,1893 - 1987,西班牙﹞登高一呼,继泰雷嘉之后极力推广古典吉他独立演奏的音乐会,使得许多当代作曲家重新评估这种历史悠久的乐器之价值。本身并不会弹吉他的盲人作曲家罗德里哥﹝Joaquin Rodrigo,1902 - ,西班牙﹞,为吉他演奏家雷吉诺﹝Regino Saniz de la Maza,1897 - ?,西班牙﹞献上阿兰佩兹协奏曲﹝Concerto de Aranjuez﹞,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此外,当代的耶佩兹﹝Narciso Yepes,1927 - 1997,西班牙﹞、布利姆﹝Julian Bream,1933 - ?,英国﹞和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41 - ?,英国﹞,都有为数颇丰的录音作品,广受乐评人士的爱好。此外,亦不乏知名的女性演奏家,如玛莉亚露薏莎﹝Maria Luisa Anido,1907 - ?,阿根廷﹞、伊妲步蕾丝笛﹝Ida Presti,1924 - 1967,法国﹞、露薏丝华歌﹝Luise Walker,维也纳﹞、莲娜布伊德﹝Liona Boyd,加拿大﹞……等人。
吉他家族阵容庞大,除了上述几种较具代表性的之外,在俄国,你可以找到3弦的巴拉莱卡琴﹝Balalaika﹞,又名三角琴;美国黑人爱用5 - 9弦的斑鸠琴﹝Banjo﹞,据说是鲁特琴从阿拉伯传到非洲,演变而来;夏威夷当地多使用4弦的乌克赖里琴﹝Ukulele﹞……。至于20世纪发展出来的民谣吉他和电吉他,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可说是再熟悉不过了,这里就点到为止啰!
其实,有不少为人熟知的音乐家,留下曾改编为吉他谱的作品,甚至是特别为吉他写谱,概列如下:红发神父──韦瓦第﹝1675 - 1741,意大利﹞的D大调吉他协奏曲、曼陀林协奏曲、鲁特琴协奏曲;音乐之父──巴哈﹝1685 - 1750﹞的赋格曲、步雷舞曲、夏康舞曲……;韩德尔﹝1685 - 1759,德国﹞的沙拉邦德舞曲;海顿﹝1732-1809,德国﹞的D大调吉他四重奏;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 - 1791,奥地利﹞的魔笛;写实派的歌剧家比才﹝1838 - 1875,西班牙﹞的西班牙小夜曲、卡门组曲……;乐圣──贝多芬﹝1770 - 1827,德国﹞惊艳于吉他音乐的变化无穷。听说,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 - 1828,奥地利﹞闲来无事喜欢躺在床上弹吉他,还这样做了眼泪的安慰、美丽的水车少女、祝福、春天的回忆、摇篮曲……等吉他曲子。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1782 - 1840,意大利﹞小时侯学过曼陀林,后来虽然专攻小提琴,还是对吉他恋恋不忘,而写了吉他与小提琴协奏曲、浪漫曲;浪漫派的白辽士﹝1803 - 1869,法国﹞是帕格尼尼的朋友,对吉他的合音也满有兴趣的。钢琴诗人──萧邦﹝波兰﹞对于19世纪之后的吉他创作曲风,有可观的影响。印象派钢琴家──德布西,则认为吉他是美丽而难学的……。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533 - 1603﹞,个人挺爱弹奏鲁特琴的,欧洲宫廷群起呼应,间接地推动吉他初期的普及。天文学家伽利略,会弹点鲁特琴,因为他父亲温森罗,不仅是个思想家,还是有名的演奏家。还有,印想派画家窦加﹝1834 - 1917,法国﹞也有一个弹奏鲁特琴的爸爸,有一次就被画了下来。
吉他的音色优美,和声丰富,兼具独奏与伴奏的功能。20世纪以来的许多电影主题,以及各种风味的民歌或配乐,都有人尝试将其改写成吉他独奏的谱本。即使在今天崇尚流行的日本,古典吉他的演奏依然有相当程度的人气──不论是合奏或独奏的型态。台湾由于早期信息较为闭塞,风气未开,近年来才逐渐累积出一些知音。国内各大专院校音乐系,也已经有主修古典吉他的学生,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古典吉他将承袭那浪漫与朴素的本质,走上21世纪的舞台,征服一切不可能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