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并生长在纽约,获得9 次不同音乐领域的格莱美奖以及20 次以上提名,近5 年的音乐会观众人数超过50 万,曾与Dave Mathews、Sting、Bonnie Raitt 和Grateful Dead等世界知名乐队同台演出⋯⋯继去年11 月之后,被誉为“班卓琴琴王”的贝拉·弗莱克(Bela Fleck)再次来到中国。
文/范晓燕(实习) 刘牧洋摄影/ 彭辉
“班卓琴琴王”的贝拉·弗莱克(Bela Fleck)再次来到中国,他此行的目的除了传播班卓琴知识之外,还将尝试将中国的民族音乐用班卓琴演绎出来,他的行程遍及西藏、广州、北京、上海等地。
可以说,没有贝拉·弗莱克,大部分人对班卓琴的用途只停留在于音乐厅或者滑稽歌舞的演出中。班卓琴最早由非洲传入美国,先是在游吟诗人和各种各样的演出中传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流传至英国。这种四弦或五弦的乐器琴身呈圆形,上面蒙有一层紧绷的皮,声音清脆悦耳,音质介于弹拨乐与打击乐之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只是山地音乐(hillbilly)中的主要乐器,直到四十年代,在Bill Monroe兰草男孩乐队中的Earl Scruggs通过"三指揉"(three-finger roll)的技法才使班卓琴成为一样主要的乐器,班卓琴开始在乡村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多年之后,贝拉·弗莱克让班卓琴回归爵士,并试验性地将蓝草、爵士、古典、世界音乐融合在一起。惊讶的听众们将其视为在爵士中运用班卓琴的第一人,并奉他为“班卓琴之王”。
但即便如此,没有人能清楚地界定贝拉·弗莱克做的音乐到底是归属于哪个领域,就连他自己也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的音乐风格实在太过丰富,格莱美不得不授予他各种不同门类的奖项:爵士、民谣,甚至是古典。除他之外,从来没有别的人拥有过九座音乐风格如此迥异的格莱美奖杯。
11月5日,贝拉·弗莱克来到上海在棉花俱乐部和JZclub进行演出,他还邀请了哈萨克乐队IZ、蒙古族乐队杭盖同台演出,把中国民乐的精粹和纯净的班卓琴声进行融合演绎。这位自称是个“喜欢创新尝试的大龄年轻人”的琴王,他的目标是用手里这把1936年出产的班卓琴,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也正是从他开始,这种源于玉米脱落晚会的乡村音乐被逐渐注入了世界的音符。
B =《外滩画报》
F = 贝拉·弗莱克
“大家都以为我是第一人”
B:您被誉为“班卓琴王”,能不能介绍一下班卓琴在美国的现状?
F:我只能说,班卓琴在美国再次流行起来,有一段时间吉他流行,班卓琴曾陷入低谷,但是这些年它在一些新的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在爵士中代替吉他的地位,这使得它又重新被人们所关注。
B:你是如何把班卓琴运用到爵士当中的?
F:其实,爵士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有班卓琴的加入。但是吉他逐渐取代了班卓琴的位置。后来著名蓝草乐队中的乐手Earl Scruggs再把它带进爵士,因为他的“三指揉”弹法特别复杂,因此引起了非常大的关注,人们就把班卓琴和蓝草音乐等同起来。而在四十年之后,当我再把班卓琴运用到爵士当中的时候,大家会以为我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B:你最早学的乐器其实是吉他,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F:8,9岁的时候吧,我对吉他感兴趣,但是没有刻意去学,只不过随便玩一玩。
B:后来怎么会转向弹奏班卓琴呢?
F:我弹吉他不是很用心的,但是当我从一部叫做“Deliverance”的电影中看到班卓琴的时候,我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可以说是被它震撼了。那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开始幻想自己是一个班卓琴手。15岁的时候,我得到了第一把班卓琴。还记得刚开始学的时候,我在去纽约的火车上遇到一个班卓琴手,他看到我背着琴就问我会不会弹。我说我不会。他说他会,并且演奏了一首给我听。我被迷住了,问他我该怎样学。他指着Pete Seeger的一本书,《如何演奏五弦班卓琴》,从此,我便开始学习它。
B:是自学还是经过了系统的学习?
F:我上了很多课,跟随许多老师学琴,每时每刻都在练琴。还在上学的时候,我每天一起床就开始练琴,上学也带着它,回到家也练琴,直到睡觉。甚至有时候,我母亲叫我停一下,不要弹了去吃晚饭,我都会很生气,就是这样的痴迷。
“班卓琴能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多”
B:你将班卓琴运用到了很多音乐领域,你怎么定义自己的音乐?
F:我做任何类型的音乐,所以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就觉得非常头疼。但是我有很深厚的蓝草和怀旧音乐背景,对爵士音乐也非常感兴趣。音乐风格就像语言,你会说蓝草话,不一定就会说爵士话。我想多学一些音乐的语言。
B:您是怎么运用班卓琴这样一种传统的乐器进行新的尝试?
F:所有的音乐都有同样的根,不管是古典音乐,还是中国传统音乐,都是由音阶组成的,所以如果你对你的乐器非常了解,你听着你想演奏的音乐,你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如果你全天都在排练,但却不了解它,那么练的再多也没有用。所以需要听的很多。
B:和吉他等拨弦乐器比起来,班卓琴的魅力在哪里?
F:班卓琴的琴头是皮革做的,因而音色是介于吉他和鼓之间的,有一点打击乐的感觉。它调很短,很有力,因此节奏很快,通常是1/16拍,对乐手的要求也比较高。
B:您获得过九次格莱美奖,哪次获奖最让您激动?
F:比较惊讶的是获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奖,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能获得古典的奖项。
B:您怎么会获得这么多不同音乐领域的格莱美奖项?
F:我不知道,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音乐。可能我的热情比较短暂吧,我总是在尝试新的东西。我对自己有兴趣的东西会投注很多的精力。当我完成它的时候,我又会转向其他的东西。我想让更多人知道,班卓琴能做的比你想象的更多。所以我碰到Abigail(注:在中国合作的一个国外乐手)的时候,觉得碰到了一个知己。我想用班卓琴来弹奏古典、爵士;而她演奏班卓琴但是她热爱中国,想把中国文化融入其中。这是我第二次与她来中国演出,对我来说是个新的机会,认识新的乐手。我也借此接触了一些蒙古、藏族、哈萨克族的乐手,并且与他们合作。
“创新和技术同样重要”
B:您对中国的传统乐器,比如马头琴、二胡、琵琶这些有了解吗?
F:没来中国之前,我在美国已经接触过这些乐器,我很喜欢二胡。我在旧金山和一个中国二胡演奏家陈洁冰一起录音。我也和一个琵琶演奏家吴蛮合作过,他和马友友经常合作的。这次来中国是为了做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中国西藏这些地方的音乐,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IZ乐队的马木尔,我觉得他非常棒。
B:对你来说,技术和创新哪个更重要?
F:都很重要。每次弹琴我都想尝试些新东西,也想做到完美。最理想的状态是创造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每一次弹琴都为了达到这样的完美状态,包括排练的时候。
B:哪些音乐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F:比如Earl Scruggs,Chick Corea,Charlie Parker。我喜欢和一些比我强的音乐人合作,这样我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B:现在音乐在你生活中占了多少呢?
F:通常来说,如果有演出的话,演出会占2个小时,调音会有1个小时,排练1个小时。我在家的时候我不会花很多时间练习。我在家里有自己的录音室,所以在家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录唱片。在巡演的路上,有时间我就会弹琴。我也会花很多时间来学习新的音乐。
关于班卓琴 (Banjo)
班卓琴又称五弦琴,班卓琴(Banjo)上部的形状像吉他,下部的形状像铃鼓,有四根弦或者五根弦,用手指或拨子弹奏。历史相传,班卓琴起源于西非,在17 世纪奴隶买卖盛行的时代,黑奴把它引进新大陆。后来,班卓琴从南方的种植园渐渐传至美国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来。19 世纪,班卓琴流传至英国,但是在欧洲大陆一直都不怎么流行。19 世纪中期,有位名叫乔尔·沃克·斯威尼的白人班卓琴师,他携琴在英、美各地作巡回演出,使这一乐器得以在城市白人居民中普及。此外,尚有从事“黑脸人歌舞表演”的作曲家兼乐师丹尼尔·埃米特等把班卓琴引入城市的音乐生活中。但那时这种乐器依然由黑奴演奏居多,直至1870 年以后班卓琴才开始大量出现于城市居民的客厅中,人们喜欢用此琴演奏当时流行的音乐,这种乐曲渐渐发展成古典班卓乐曲。大约在1890 至1930 年间,各地纷纷成立班卓琴、曼多林和吉他俱乐部,组织起有上述乐器的乐队,这一风尚盛行了许多年,出现了由上述乐器演奏的许多进行曲、雷格乐曲和根据流行音乐改编的乐曲。演变传说最原始的班卓琴就是在一个手鼓上插了一根木棍,然后再加上琴弦做成的。较早的班卓琴,制造简单。圆形琴身用几块葫芦果壳并成,蒙上羊皮纸或兽皮。长长的琴颈上没有档子或指格,颈端较为宽阔,以容琴轸。四根弦线系于琴身下端。
现代的班卓琴虽然比早期的精巧,可是依然保持其简单的造型。形似铃鼓的琴身,背后通常是空的,不过有些则附加上可拆下来的木制共鸣器。现今多用塑料覆盖琴身的木箍。 文/ 贺舒(实习)——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061116的外滩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