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吉他学习心得——一个小人物的思考(后续)
——民谣吉他学习心得——一个小人物的思考(后续)
2006-01-09 00:00:00 作者: 裤狗 来源: 吉他中国论坛 浏览次数: 20662 文字大小:【 大】【 中】【 小】
人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而对别人身上的错误则是相当敏感,这大概是人天生的劣根性吧。在对待音乐上,同样的人也容易这样,比如:一首很经典的歌曲,唱的人会认为只要唱出来就是好听的,并且即使他唱的很糟,他也会陶醉于自己的演唱中;在唱歌过程中即使他唱走了一个音,往往自己也不易察觉,但如果将他唱的录下来再放给他听,他会发觉自己唱走了。
声乐中既然存在那么在器乐中必然也是存在的:初学的人往往认为一首曲子只要弹下来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很容易忽略几点重要的东西:在弹奏中是否有错误?弹奏是否有思想?这首曲子是否能被自己驾御…………
说驾御这个词不为过,要是“弹奏”达到“演奏”的境界,就是要弹奏的人驾御曲子,要熟到不能再熟,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控制力度、掌握音色、拿捏作曲者的意图----这些都是称之为“演奏”的前提。
我们很容易去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去做起来却十分难。在做的时候,我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做的是好的,是因为在我们脑袋里存在着那个好的,我们被他迷惑了。在你唱十年的时候,你的脑袋里回响着优美的钢琴旋律,你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幻想的舞台中;在你开口唱时,脑袋里回响着的是陈亦迅恰倒好处的唱腔……所以如果不摆脱这种迷惑,就难以认清自己,认不清自己的后果就是:自己陶醉于自己,而真正的自己在别人眼中。
引用黄金圣斗士米罗对星矢说的一句话:“你知道吗?早已领悟第7感的圣斗士和刚刚领悟到第7感的圣斗士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多么准确的一句话,就是这样的,做到了和做好了是不一样的。当一个半懂不懂吉他的人听到有人在弹爱的罗曼司时,也许他会嫣然一笑,说:我也会;而听到有人打开失真弹上一段BEYOND的SOLO时,他会赞赏有嘉。其实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假象蒙蔽会蒙住很多人的眼睛,我们思维中的某些欣赏力限制了真正的去欣赏;思维中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人人都会的不值钱,听起来不在第一时间抢走你耳朵的不值钱,不流行的不值钱,太泛滥的不值钱…………我曾经也是这样,我最看不起的就是弹爱的罗曼司的人,因为很简单嘛!……但有幸在一次闲逛中遇到了一个人----我的老师。我去琴行买琴,我想听他弹弹,他弹爱的罗曼司给我听,我心中暗暗发笑:原来就这种水平……但他弹完了我所知道的爱的罗曼司,还在继续(其实也就是转E大调那部分,但当时听起来是很悬了),我开始被吸引住了,我才知道后面还有难度这么高的一部分(相比前面……)……
很自然的我跟着他学琴,我开始欣赏他的欣赏(他是一个五十岁的老男人,比较寡言,听任何音乐时都会很欣赏的去欣赏,从他的评价中永远只有某个音乐的好,他不喜欢的他不会说任何东西),慢慢知道弹吉他也是在用双手做音乐,之中隐含着很多欣赏的东西。经过了几个月,我又开始有点回到原来的本性了-----因为听的多了,开是麻痹了。我打算停止学习,回家自学了。那时还没跟老师说,开始有那打算时,我发现自己弹的爱的罗曼司永远不及老师弹的-----我也控制力度了,主旋律重,伴奏轻,低音厚,但跟老师的比,总差一点。我问为什么,老师回答我我才知道:老师弹每个旋律音都用了靠弦,我才发现为什么老师弹时,旋律总是比我的清晰而厚实。当我尝试去这样做时,才发现我的能力根本无法实现。其实并不鼓励一定用靠弦去弹,只是我后来就想:看似简单的一段曲子中,原来老师的手法掩藏着难度很高的技巧,这样弹奏出来后,看似简单,而音乐的表现则上了一个台阶,于是我觉得我不应该放弃跟随这样一个老师学习。
后来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批评不好的音乐,他的回答使我感触颇深,我不按原话说了,归纳了一下其中的含义:音乐本没有好坏之分,各种音乐可以满足各类人的需求。人们对三和弦上建立的音乐有天然的倾向,而不能否认七和弦的矛盾与冲突。人们天生就认为好听的是好的,但腻味了简单、平和、悦耳的音乐派生出新的音乐类型也不是坏的。只要音乐中有很高的技巧性存在,必然可以满足需要他的人的需要。所以:当我们听到了自己懂的音乐时,好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而听到了一种自己陌生的形式的音乐时,去看它有没有技巧性,如果有的话,尊重它。
是的,像世界上有不同的女人一样:漂亮的,不漂亮的,有人觉得漂亮有人觉得不漂亮的,都有爱她的男人。广义中的“大欣赏”包含“狭义的小欣赏”和“不欣赏”,我想,懂得欣赏是去做他的基础吧,起码要知道什么是好的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好的。
话题转回到演奏,什么是演奏呢?无疑,就是令人欣赏的弹奏。想达到演奏的境界的话,不得不明白怎样去让人欣赏,所以以后不能再说爱的罗曼司是一首简单的曲子,不能再认为人人都会的曲子不是好曲子。应当听:看弹奏者的弹奏有没有技巧性,如果有,他是我们应当尊重的演奏者。而欣赏的起点,不要看曲子是否简单,而是听听它好不好听,声部安排是否有艺术性----它值不值得我们欣赏。如果听到了自己也会的一首曲子,则是应当拿你和他比较一下,看谁能做到更好,谁是更值得尊重的演奏者。有人评价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说道:世界上能完美的演奏这些曲子的演奏家屈指可数。但能演奏这些曲子的人绝不是屈指可数的,而到达完美境界的才是,这说明演奏与完美的演奏又在不同的境界。
当我们再拿起吉他时,该更多的考虑如何演奏,而不是盲目的弹奏,应当“宁精勿多”。老师曾对说过:“其实最好不要学古典吉他,人这辈子弹不了几个曲子。”曾经我不解,但仔细想想的话不难理解:不是每个曲子都有很高的艺术性,练来无益;艺术性很高的曲子发挥空间又太大,也许一生也搞不懂这一首曲子。但我们不是演奏家,作为一项业余爱好与特长,我们是为吉他而快乐的,我们的弹奏如果悦耳、惹人喜欢,我们的演奏可以博来别人的掌声,自己在心中也可以为自己鼓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练了很久琴,家人要求你弹上一段时,你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有过吗?如果有,其实你也不是什么都不会,只是练琴时东一段,西一段,技术已经不错了,但惟独缺乏完整性,你给家人弹总不能说把你会的“散碎银两”拿出来品拼凑凑的弹,所以当技术达到了一定程度时,应该碰一碰大曲子,以备演奏之用。接下来,初碰大曲子将是一大难题,也许你刚练下来一个片段----一个该曲子中最精彩的片段,就又转投其他大曲子……结果又是会很多,但什么都不会。所以说伤十指不如断一指,何必不把全部精力放在一个曲子上呢。假设你只会3首曲子,上台一气表演完了就下去了,人们哪知道你还会什么不会什么,只管给你喝彩;但如果你会100首曲子的精华,却不能完整的弹一首下来,连上台的资格也没有。
所以应该思考,我们对演奏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有人说:原来听吉他时真好,而学起来真累,就是一个字----练。是的,弹琴久的人都知道,想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就是靠练。练真的是枯燥的事,台下的十年功也难换台上一分钟,苦练而最终撑不下去的人也许都这样认为:我付出和得到总是不成正比;为什么我花了几年学习,只能演奏30分钟的内容。其实不然,学习使我们懂得欣赏,学习使我们的人格升华。学习使我们懂得尊重别人:以前看弹吉他时,有很多人认为就是右手在弹,在吉他上一“扒拉”就出声了;弹钢琴的人手飞快的在“瞎按”着,弹出的就是心里想的音符…………而通过学习,我们就不会再这样了,因为我们知道,弹一首3分种的吉他曲也许以为着要花费三年时间,我们在看到表现音乐的人时,我们会由心中尊重他们的付出…………人生也不是因为得到而快乐的,付出一样是快乐的不是吗?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有无限的想象,并且音乐,是值得我们付出,让它陪伴我们一生的。学习音乐,练琴,是快乐的,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我们学到了欣赏与尊重,尊重风雨后的彩虹,尊重努力的人,尊重美好的音乐-----欣赏好的。
那么切合实际来说,怎么让自己的弹奏达到演奏的境界呢?我觉得应该改变我们每天练琴的心态和习惯,有很重要的几点应该注意: 一,不论曲子是否流行,不论难度如何,正确评价,深层思考再下判断,爱我所爱,我选择--我喜欢,只要觉得好、能力允许就拿来练练看。 二,记住“宁精勿多,伤十指不如断一指”,并去做。 三,练一首曲子要从一而终,那说“练着练着不喜欢了怎么办呢?”,其实早在你练它之前就应该斟酌是否去练,最终确定了,就一点一滴,从不会练到会,从会练到好,为止。切记逐个击破,击破一点是一点;蚕食,吃掉一段算一段。 四,坚信:练是快乐的。付出努力使我们从不会到会,有风雨才能见彩虹,“练”使我们充实,种下种子才能在将来有所收获。所以别再拒绝“练”,多下些工夫吧! 补充一点点:
是我的老师曾经改变我,才使我有了今天的感触,由于要面临高考的缘故我已经很久没去学琴了,等度过高考后我一定还要跟随他去学习。可能有些人“耻学于师”吧?觉得自学成材才才是金贵的,跟别人学不算本事。那就错了,圣贤都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其无惑也亦难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者,终不解矣” 。所以,为了学习,别怕花银子,也别 “耻学于师” ,可以的话尽量找一个老师学学吧!!
责任编辑:
|